《狼牙山五壮士》读后感:永不褪色的英雄气概

小学课本里的永恒记忆

“《狼牙山五壮士》是我在小学时看过的一部抗战电影,老师要求同学们写观后感,我的那篇观后感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,因此记忆特别深刻。”这段话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触《狼牙山五壮士》时的情景。是啊,这部作品早已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,无论是电影还是课文,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。

记得小时候读到五位壮士跳崖的段落时,全班同学都沉默了。那种震撼至今难忘,马宝玉、葛振林、宋学义、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五个名字,就像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丰碑。现在的课本里还有这篇课文吗?这确实是个值得思索的难题。在安宁年代长大的孩子们,是否还能体会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英雄们的抉择?

生死抉择中的民族脊梁

《狼牙山五壮士》讲述了1941年秋,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,在狼牙山与日军激战的故事。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,他们选择了一条几乎必死的路——不是由于他们不珍惜生活,恰恰是由于他们把人民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。

班长马宝玉的战斗经验,副班长葛振林每开一枪就怒吼一声的细节,宋学义扔手榴弹时抡圆胳膊的习性,还有胡德林、胡福才两位年轻战士的英勇表现,这些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符号化的英雄,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。正是这样的普通人,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最不普通的抉择。弹尽粮绝之际,他们选择跳崖也不投降,这种气节难道不正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写照吗?

安宁年代的英雄传承

“现在,我们生活安定快乐,但我们一定要珍惜。”这句话说得多好啊!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,但《狼牙山五壮士》读后感提醒我们:安宁不是理所当然的,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。

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怎样让下一代领会这种牺牲灵魂?像王玉丽那样,从小引导孩子接触这类抗战题材作品是个好技巧。不是要宣扬仇恨,而是要铭记历史,培养家国情怀。当孩子们问”为什么他们要跳崖”时,正是我们传承民族灵魂的契机。

光照千秋的英雄气概

“狼牙山五壮士展示的大无畏革命灵魂将光照千秋。”这句话道出了《狼牙山五壮士》读后感的精髓。七十多年过去了,五位壮士的故事依然能让我们热泪盈眶,为什么?由于这种舍生取义的灵魂是超越时代的。

重读这个故事,我常常思索:如果是我,会做出怎样的选择?我们可能永远不需要面对这样的生死考验,但五位壮士教会我们的是:在任什么时候代,人都应当有所坚守,有所担当。这种灵魂,不正是我们今天建设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力量源泉吗?

《狼牙山五壮士》读后感让我明白,英雄从未远去,他们的灵魂依然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。在这个需要英雄灵魂的时代,让我们记住这五位普通却不平凡的战士,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让这份感动代代相传。